咨询热线:

新闻动态

您的位置:彩吧3d图谜彩吧图库 > 新闻动态 >

1935年遵义会议,凯丰嘲讽毛主席无能,最终结果如何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27浏览次数:76

规矩得当,方能安全。

这句话用来描述遵义会议在我们党历史上的重要性再恰当不过了。

大家都知道,这次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。不过,正如所说,后来者居上,靠的确实是那出色的本领,能够在危急时刻拔刀相助。

由于博古采取了错误的军事策略,面对敌军的第五次“围剿”,我们党在原本能够获胜的关键时刻遭遇了失败,只好被迫踏上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。

尽管错误显而易见,但作为博古坚定的支持者,凯丰依然为他辩护,竟还对毛主席横加指责,甚至污蔑毛主席的用兵策略不过是《孙子兵法》的空谈而已。

毛主席对此感到相当生气,后来事实也证明了毛主席的思想是正确的。那么,凯丰的结果究竟如何呢?

艰难困苦,简朴节约,公正廉洁,奉献社会。

1955年3月23日,49岁的凯丰在北京去世。

得知这个消息的毛主席默默无言良久,最后说道:“知错能改,凯丰依然是个革命的好同志。”

看看凯丰的表现,他确实没有辜负毛主席的这番赞誉。

自1927年投身革命以来,凯丰始终铭记作为共产党员的使命,保持清白和为公众服务的精神,把党内职务当作对自己的更高要求,而不是自私自利的工具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凯丰在东北局任职,他的表现非常优秀,因此在1953年被调到北京,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。

同年12月,胡乔木因编选《毛泽东选集》暂时离开北京,毛主席亲自下令“凯丰列席中央会议是必须的”。

虽然凯丰的职位逐渐上升,但在1952年,凯丰的女儿何淑英却收到了父亲的回信,他在信中提到“我也没办法养活你和孩子”。

事情是这样的,凯丰虽然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,职位也在不断上升,但在1952年时,他的女儿何淑英却收到了他的一封信,信中提到的内容让人心酸,他表示“我也没办法养活你和孩子”,这暗示了家庭经济上的困难。

这事得从1951年4月说起,何淑英为了生活,远离了乡村,辗转千里来到北京,跟她当官的父亲团聚,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
凯丰有四个孩子,但何淑英从小是在外婆家长大的,生活过得特别艰苦。

她没上过学,刚到适婚年纪,就被外婆嫁给了一位农民。到1951年她来到凯丰身边时,已经是个孩子的妈了。

父女俩整整二十多年没见面,何淑英从来没怪过父亲因参加革命而错过了自己的成长。她只是真心希望父亲能在沈阳给她安排一份工作,别再让这份亲情远隔千里。

听到女儿的请求,凯丰坚定地摇了摇头,“我可是党的干部,怎么能利用自己的职务呢?”

何淑英表示理解,可秘书董连璧却忍不住了,她说:“无情未必是真英雄,给孩子找个辛苦点的工作,根本不违反党规。”

经过一番劝说,凯丰终于点头同意了。何淑英也顺利得到了合作社出纳的工作。

听说女儿终于找到工作,凯丰特别高兴。1952年3月16日,他还特意送来了一个“廉洁奉公守法”的提醒。

何淑英一直铭记于心,工作上从来没有放松过。不过,生了二胎后,她的工作和生活却遇到了不少麻烦。和丈夫聊过之后,她决定给父亲写封信,希望能跟凯丰一起工作和生活。

这回,凯丰的拒绝可谓是毫不犹豫。

“你瞧,带着两个孩子,既学不了也干不了,那就回家务农吧。我也没钱养得起你和孩子,这事得靠你们自己了。”

一个党内干部居然说出“养活不起女儿和外孙”这种话,谁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,这话本身也是凯丰的说法。

第一次为女儿破例时,他心里其实很忐忑,觉得辜负了国家对他的期望。然而这女儿却根本不懂得“知足”,反而变得更加过分,他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风气继续蔓延。

1954年秋天,何淑英到北京拜访父亲,回家的时候,凯丰特意送了她一个包裹。她心里想着,包裹里肯定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,结果一回到家打开,里面竟是父亲穿了多年的旧衣服,破破烂烂的,要么是散了线,要么就是打了补丁。

这还是凯丰能拿得出来的最好的两件呢。

可在何家,受父亲清廉之风“普照”的可不止何淑英一人。

长女何明清始终在凯丰身边,可他从未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她谋求好处,连她的工作也完全不插手。

心里对毛主席的崇敬和对组织的坚决认同,使得凯丰对自己要求严格。至于在遵义会议上的那些小摩擦,凯丰早就和毛主席坦白了,给自己的冲动表示了歉意。

关乎生死,明白错误就能改正。

凯丰本名何克全,昔日他在开封办事,为了不暴露身份,于是给自己取了这个别名。

他出生于1906年,家乡在江西萍乡。从小接受的教育使得他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院后,迅速成为了马列主义的坚定拥护者,曾多次在鲁迅主编的《莽原》上发表文章。

人才总是相互欣赏,1927年2月,凯丰正式成了中国共青团的一员。在莫斯科大学,他与博古等人结识,组成了被称为“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”的团体。

回国后,凯丰的一切都十分顺利。在博古的引荐下,他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革命的路途真是不容易,危险重重。刚开始工作时,凯丰由于缺乏经验,曾遭遇被捕入狱的困境。不过,经过营救出来后,他在为人处世上显得成熟了不少。

毛主席说过一句话:“一次失误不可怕,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可在本该大展宏图的时刻,凯丰却走上了新的歧路。

1933年10月,蒋介石动员百万大军,对革命根据地展开第五次“围剿”。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博古和李德却将毛主席排除在军事指挥体系之外,结果直接导致了反“围剿”战斗的失败。

毛主席和朱德辛辛苦经营的中央苏区就这样没了,为了军事转移,红军也开始了那条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。

错误显而易见,可是就算在1934年12月11日红军占领通道县城召开会议时,博古还是固执地认为要向湘西方向推进,以便和二、六军团会合。

毛主席早就明确指出这做法不妥,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战略转移的大方向。

不过,毛主席从没打算放弃,他心里清楚该走什么路线才最适合红军。于是,在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占遵义县城并召开大会的时候,毛主席再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,其他人也决定反思一下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中的失误。

博古心里明白自己难逃一劫,因而在路上就打算好了几套说辞,想要为自己辩解,逃避责任。

博古洋洋洒洒地说了一个多小时,试图把自己的失误推给客观因素,想着没人会看出来,但没想到,除了凯丰,其他人都是一副黑脸,根本没一个同意的。

博古心里猛然一惊,洛甫一句“我坚决不同意博古同志的报告”更是当头一棒,让他面子上挂不住。

为了解释这让人窒息的沉默,博古提议暂时休会去吃个饭,下午则来到了凯丰的主场。

中午饭时,凯丰悄悄靠近博古,轻声说道:“我相信你,下午就看看我的表现。”

毛主席抢了个先机,在下午的大会上第一个发言,他用无可辩驳的事实,一一列举了博古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,台下的人对此纷纷表示赞同。正因如此,凯丰的“呛声”就显得格外特别。

“你知道啥是马列主义吗?不就是多翻了几遍《孙子兵法》嘛。你敢说你的作战策略一点没从书上抄的影子?我告诉你,纸上得来的终究是肤浅,实际战斗中根本没用。”

面对凯丰的无礼言辞,毛主席心里又气又想笑。虽然毛主席通读了很多书籍,但在遵义会议之前,他确实没翻过《孙子兵法》。

兵如神勇,全靠细致入微。

新中国成立以后,毛主席在好几次场合提到过这个争论,每次都坚决地说:“《三国演义》我看过好几遍,但《孙子兵法》我却没读过。”

可就是这样一本毛主席从未翻阅过的书,竟然成为了他回应凯丰时的制胜法宝。

“你那么确信我打仗是靠《孙子兵法》,那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篇吗?第一篇叫啥名字?”

说话得有凭有据,可凯丰根本没见过,那毛主席一连串的提问,直接把他问得哑口无言。

见他这副模样,台下的观众纷纷开口了:“你连《孙子兵法》都没看过,怎么能说毛主席是靠它打胜仗的呢?”

凯丰无力的发言没能改变局面,博古意识到自己错了,不再辩解,决定顺应会议的决定。

毛主席的领导地位确立了,遵义会议因此成为我们党命运攸关的关键时刻,为后续与蒋介石的最终对决奠定了胜利的基础。

实践出是真知,看着一个个胜利,解放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,凯丰渐渐觉得自己在遵义会议上做的那些决策有点不妥,于是他主动去找毛主席,请求得以原谅。

不少人觉得毛主席因为凯丰的话而对他心存不满,但其实毛主席根本没放在心上,反而笑呵呵地说了句:“我得感谢你,让我读到了一本好书。”

托凯丰给了毛主席一个好机会,他觉得《孙子兵法》可能对作战有帮助。于是,在红军大部队到达陕北后,毛主席开始认真阅读一系列军事书籍,其中就有《孙子兵法》。

古籍是历史的积淀,毛主席对此颇有心得,真是件了不起的事。1949年追剿白崇禧时,他提出了“大迂回纵深包围,再往回打”的作战策略。

松弛有度的策略削弱了白崇禧的军力,这对败逃到台湾的蒋介石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。

当与人观点不一致时,旁人往往只想着去说服对方。但毛主席不同,他目光远大,会从对手那里汲取经验,甚至会因为对方为自己打开了新思路而心怀感激。

正因为如此,面对在遵义会议上对自己话不投机的凯丰,毛主席不仅没有计较,更是重用他,给予了他大展拳脚的机会。

1935年的东征战役、1937年的全民抗战中,都能看到凯丰的身影。而那首人人皆知的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》,也是凯丰创作的哦。

凯丰之所以写得出那些朗朗上口、传唱度高的歌词,主要是因为他对毛主席的谋略佩服得五体投地,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了信心,此外对组织也有着极高的认可度。

凯丰在组织分配给他的任务上总是力求完美,作为国家的官员,他始终将为人民服务放在心头,甚至有时还会掏自己的工资来帮助百姓改善生活。

凯丰面对女儿经历的贫穷,绝不是在做秀。作为带头人,他向孩子们传授了清廉守法的重要性。

毛主席虽然早就释然,但心知凯丰对此事心存芥蒂。在忙得不可开交的1942年,毛主席在9月15日还特意送了一封信给他,上面写着“那些不愉快的事情,就让它随风而去”。

人间充满温情,可病魔却无情,癌症缠上了拼命工作的凯丰,最终在1955年3月带走了他的生命。

肉体虽然消逝了,但那份深厚的情谊和精神却永远存在。

凯丰为当民所做的贡献,组织永远不会忘记。他一生都以清白守法为榜样教育子女,而他们也始终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,接过父亲的接力棒,为国家的新发展贡献力量。

社会既需要前辈们的智慧,又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支持,只有双方共同努力,咱们的新中国才能稳步上升,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。

查看更多 >>

彩吧3d图谜彩吧图库介绍

查看更多 >>

产品展示

Powered by 彩吧3d图谜彩吧图库 RSS地图 HTML地图